曹广伍官方网站
http://3337.diaosu.cn
曹广伍首页>文章>正文

雕塑·文化·符号

更新时间:2024-05-06 14:47:53 作者:曹广伍
    在全球化格局下,中国的经济、文化也随之日益开放,在享受到西方文明的先进技术与成果的同时,无疑也受到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强烈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倍受西方观念、价值侵袭。在这样一个科技化、信息化、商品化高度发展的经济文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艺术只有持着对中国本土传统道德理念、对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正确态度,才能真正对西方文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吸取与扬弃。

    对文化的定义,我们已经从“脱盲”的范畴涵盖了政治、经济、民俗等包罗万象的内容。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种类只是表达文化的一个元素。在西方艺术资讯如潮涌入的环境里,原有艺术创作在新时代、新观念、新材料、新技术的引入与研究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同样,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与当代的社会现状寻找到一个合适的结合点,既能折射出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又能展开与国际艺术的对话更加至关重要。

    雕塑艺术作为表达文化内涵、民俗背景的一种艺术形式之一,或者说作为文化的一种符号,它给予人更多的是一种图解式的直观感,这种直观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从过去的宏大的、主题性的、战斗性的、纪念性的、纯教化性的模式中给雕塑赋予的人性光辉,在富于民间、民族风情的传统文化情感中,焕发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当然,这种形态下,西方的变形和夸张的雕塑造型、形式和空间观念等对与我们在找寻新的语言、新的表现形式的过程会有很大的借鉴和帮助。鉴于艺术家对不同层面的关注与理解,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并成为了个性化的符号,这个符号,既是艺术家对文化理解的符号,也是其中层面文化的符号!

    雕塑作品《好日子》的创作侧重从民族文化中寻找素材,雕塑的创作形式是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为背景,采用张灯结彩悬挂大红灯笼的艺术形象,这个形象是民族的、构成这个形象的内容包涵了民族的吉祥元素:以“喜”字组成的小灯笼造型;以“福”、“禄”、“寿”、“竹报平安”、“福娃”等以现代的手法表现的大灯笼等,无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有关。镂空的灯笼造型,在中国几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譬如中国建筑中的门、窗的格子造型、雕花镂空的屏障等——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雕塑本身与底座的有机连成的整体,特别是底座字体采用中国书法中的篆书字体与雕塑的协调联系,构成了作者对公共空间艺术的个人独特理念和对传统文化理念的理解,是传统和现代的一种结合和延续。从文化的角度看,由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强烈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在慢慢消失、沉没。譬如年轻一代对洋节的狂热追崇、一些传统节日的淡化、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的消退等,在这个背景下,《好日子》的创作正是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呼唤!

    雕塑《旗袍-鱼》则是一个注重表达社会现实、生存状态的观念性较强的作品。这一作品曾经参加由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北京YMCA白雪美术研究会、北京海洋馆等单位共同主办,北京市文联、国家环保总局宣教办公室指导,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生态为主题,在北京海洋馆展出的雕塑艺术展——第四届“蓝色空间”雕塑展。这是一个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较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的大型展览活动。已被正式列为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人大环资委、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团中央、国家环保总局等七部委联合主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别支持的中国环境文化节的重点项目,同时也是2005年中国环境文化节第一个正式启动的项目。作品以具有强烈民族传统色彩、制作精美的旗袍为符号,呼唤人们在这日益高度发达的现代经济社会里,在享受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不要只顾眼前的物欲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为代价。同时,也唤醒人们在欣赏这组漂亮的、具有亮丽的商品服饰的色彩的时候,醒悟到这华丽的衣服后面是以无数的鱼(更多生物的代表)被杀戮为代价的!或许,有更多的人还会联想到更多!这也是观念性艺术给人更多的启迪!

    《宝中宝》的设计也是运用中国民族传统的铜钱、福娃等元素来演绎传统美学的内涵,以现代的造型手法来传达现代与传统的美学理念,巨大的圆形的铜钱造型经艺术手法的处理,令人有货如轮转的视觉效果,倍感商机源远不息、财源滚滚!同时以浮雕的手法来雕刻上宋代的《清明上河图》中刻画的店铺鳞次栉比、人流汹涌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景象,表达出作者的良好祝愿。既点明了商业步行街的功能、作品中的福娃与公众的参与性又增添了环境的趣味性,更完美地作为商业街这一地理位置的标志性公共雕塑。

    这里,雕塑的意义不仅已经超出了它们在环境单一的装饰功能作用,而且以文化的符号,展现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也展示了一个有深刻含义的时代精神和现代社会现状。弘扬“国粹”和时代的主旋律,这也是一个艺术家应当具有的历史责任和态度。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只有根深于本土文化深深的土壤,艺术作品才能走向世界、更有生命力。

 

    该文发表于《广东建筑装饰》第103期,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